内容简介:
与家庭工作时,评估的艺术在于发现阻挠家庭达成目标的因素,并与家庭共同抱着如何从目前的处境迈向目标的憧憬。可以四个步骤来达成这项任务:
(1)扩展主诉问题;
(2)凸显维持问题的家庭互动;
(3)结构取向焦点式之历史探索;
(4)探索与家人连结的替代方案。
本书将如实呈现十个案例,每一个案例包含两次会谈,都依照四步模式进行,并挑选治疗师常遇到的家庭议题,共划分为五大项:
1.有问题儿童的家庭;
2.继亲家庭;
3.伴侣的互补性;
4.心身症家庭;
5.家庭和社会服务。
本书简要回顾家族治疗的演进,提出对于后现代主义各治疗取向的洞见与省思。本书呈现的家庭与伴侣评估四步模式,融合五十年来家族治疗的概念和技巧,堪称结构派家族治疗的经典著作。
结构派家族治疗大师萨尔瓦多.米纽庆投入治疗工作逾五十年后,娓娓道出形塑其治疗风格的轨迹。麦克.尼可盼望与即将展开临床生涯、充满困惑的人分享实用心得;治疗实务深受华人文化影响的李维榕博士,期望撰写人生无常的智慧之书。于是他们共同写就一本解析临床经验、融合东、西方案例与治疗观点、结合知识与艺术的惊叹、优雅之作。
作者简介:
萨尔瓦多.米纽庆(Salvador Minuchin)
是家族治疗领域的大师,曾任费城儿童辅导诊所、家庭中心总监,纽约大学精神医学研究教授。著作包括:《结构派家族治疗入门》、《结构派家族治疗技术》、《回家──结构派大师说家庭治疗的故事》等等。目前米纽庆与同为心理学家、作家的妻子派翠西亚住在麻州波士顿。
麦克.尼可(Michael P. Nichols)
是威廉及玛莉大学(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维吉尼亚州,威廉斯堡)心理学教授,着有《The Lost Art of Listening》、《No Place to Hide》、《Family Healing》(与米纽庆合着)。尼可博士是位极受欢迎的演说者,曾上过无数电视节目。除了任教和家庭心理咨询之外,尼可博士也是全国知名的举重冠军。
李维榕
现任香港大学家庭研究院总监、美国纽约「米纽庆家庭中心」(Minuchin Center for the Family)督导、具美国婚姻家族治疗学会(AAMFT,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会员及督导资格,多年来在欧、美、中、港、台、新加坡等地示范教授家族治疗并提供督导。在一本重要的家族治疗教科书中《Family Therapy: Concepts & Methods》,麦克.尼可誉为目前「结构派家族治疗」的主要人物之一。李博士著有《家庭舞蹈I》、《家庭舞蹈II》(张老师文化),另与米纽庆合着多本家族治疗丛书,如《学习家族治疗:家族治疗师的成长与转化之旅》(心灵工坊)。
译者简介:
杨淑智
台大人类学系、文化新闻研究所毕业,曾任台视、中视、中央日报、中时晚报国际新闻编译;空中大学及关渡基督书院大传系、资管系资传组新闻传播类、翻译学、传播心理学等科专任讲师;同时译有精神医学、传记、动物学、企管、心理学、基督教等类书籍超过六十本。译有张老师文化出版《向自杀Say No ! 》、《可以沟通,真好》、《心中坏小孩》、《一定要结婚吗? 》、《女王驾到》、《当好人遇上坏事》等书;另译《大地的窗口》一书荣获一九九六年《联合报》及《中国时报》非文学类最佳书奖,是珍古德中文译作中唯一得奖的书。又《青少年安全策略──对暴力说No! 》一书荣登新闻局第二十七次中小学生优良读物人文类推介榜。另二十多本荣登两大报及校园书房每月畅销书排行榜。现专事译书,并兼任书院英文系翻译学讲师。
目录:
一.绪言:四步模式──家庭与伴侣的评估
家庭治疗发展简史
结构派家族治疗发展概述
五十年后的治疗师风格
非口语的介入
隐喻的使用
一张地图:评估家庭与指引治疗方向
家庭评估的四步模式
步骤一:扩展主诉问题
步骤二:凸显维持问题的家庭互动
步骤三:结构取向焦点式之历史探索
步骤四:探索与家人连结的替代方案
最后一刻的反省 谈治疗师
第一部 问题儿童及其父母
二.被亲职化的孩子
第二次会谈
治疗架构
三.冲突的伴侣∕陷入三角化关系的子女
第二次会谈
治疗架构
第二部 继亲家庭
四.说谎的青少年
第二次会谈
治疗架构
五.三个两人组不是一个家庭
第二次会谈
治疗架构
第三部 互补的伴侣
六.一位成年女性的焦躁型忧郁症
第二次会谈
治疗架构
七.双手永远脏兮兮的女人
第二次会谈
治疗架构
第四部 心身症家庭
八.恋母的胃痉挛
第二次会谈
治疗架构
九.罹患神经性厌食症的中国青年
第二次会谈
治疗架构
第五部 家庭与社会服务
十.三代的女人
第二次会谈
治疗架构
十一.药瘾的住院治疗及其家庭
第二次会谈
治疗架构
后记
参考书目
序
推荐序
大师一家的豪门之作-陈登义
台中仁爱之家附设静和医院院
中华心理治疗学会
华人伴侣与家庭治疗协会常年
本书以系统观构成家庭结构理论,辅以近身紧贴式的「汇款」(加入)、集合画的「循环提问」、「又捧又踢」(中风又踢)的处遇技巧、对家庭成员流动人口的入微观察、对“精确性”的虚怀若谷、精细富灵的“隐喻”,间以尖锐而不带的“挑战”和“去平衡”(不平衡、聚合物而聚合物的建议)这些就是一代家族治疗大师米纽庆我的学习及学习,而风风格风格于体验台、港、高度地,李家家族家族治疗潮的支持,老师更让身为华人的我们与有荣焉。当然还有更多、更重要,如何垂直着力于「细节」的处理,与家庭教导如何推动改变等问题,除了通过临床实例展示外,就近看身的督导了。作者再次透过生花妙笔,给我们一个个精采绝伦的案例处理过程,本书总结了作者五十年经验的冶练,精酿出最精华的四步评估模式,绝对值得所有初学者及家庭医生细细体会与学习运用。这本书不是大师的豪门之作。
审阅序
「家」的新生活运动-林丽纯
台北市教师研习中心咨询顾问
心理治疗师基础发展咨询商心理师
不论您是否从事家族治疗的工作,只要您对家庭好奇,就会喜欢这本书,而且也将受益良多。如果理论显得太遥远,建议您从第二章的案例开始阅读,让十个家庭的故事、十个咨询评估的历程感动您,也教导您有关「家」的功课。我最近常思考:每个人每天的生活与家庭密不可分,即使未与家人同住,也带着家对我们或显著或隐晦的影响,而我们却如此缺乏对「家」真正的认识和知识。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种现象在教育单位、社政单位,甚至不同的助人专业里,也相当普遍。
感谢张老师文化多年来在家庭相关书籍的出版与翻译,我自己也是受益者。当年若不是外子在书展上带回米纽庆与尼可合着的《回家──结构派大师说家庭故事》,触发我即时报名参加李维榕结构派家族治疗三年的专业训练,我不知道我会错过多久。在学习家族治疗的过程中,三位作者对我都有举足轻重的分量。 2001年我与一群同好赴北京参加米纽庆讲授的家族治疗工作坊。当时不仅有机会一赌大师的家庭工作,更在一次与米纽庆的互动中,与我自己的过去相遇,米纽庆真诚一致的回应,让我意外地获得一次疗愈。
维榕是我跟了七年的老师,历经远远地观察、崇拜、怀疑、抗拒,到真正懂得她在教什么,接纳她的督导风格,欣赏她投入家庭工作的热情与锲而不舍。对我私人最大的学习是:在关系中,我要为我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非语言的动作与行为、为我的情绪与想法负起属于我的责任。这一直也是家族治疗所强调的「互动力量」;不仅看见别人如何影响我,也看见我如何影响到别人,我又可以发挥什么不同的影响力。
我没见过尼可,但认识他写的几本书,其中他和理查.史瓦兹(Richard Schwartz)合着的《Family Therapy:Concepts and Methods》已发行第七版(2006),带领我进入家族治疗的时光隧道,一窥其五十年来的演进与创新。我总是边看边赞叹:「竟然有人能把理论的书写得这么好看!」
维琴尼亚.萨提尔(Virginia Satir)是另一位影响我深远的家族治疗先驱。她的工作模式引进台湾已近二十年,在台湾心理卫生界,不少人都接受过她的学生玛丽.葛茉莉(Maria Gomori)与约翰.班曼(John Banmen)的训练。在我看来,萨提尔把「人在家庭」的人讲得清楚、明白,而米纽庆则简单有力地呈现了「人在家庭」的家庭动态。两位大师提供了不同但互补的家庭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本书,或许可以考虑介绍给您的亲朋好友,不仅为他们、他们的家庭,也为我们的社会共同发起一个认识「家」、协助「家」、改善「家」的新生活运动──一项根本的工作,不是吗?
商品介绍:
作者: 萨尔瓦多.米纽庆、麦克.尼可、 李维榕
原文作者: Salvador Minuchin、Michael P. Nichols、Wai-Yung Lee
出版社:张老师文化
出版日期:2007/11/01
语言:繁体中文
ISBN:9789576936913